宜宾大观楼下,为修一条13公里的路,为何吵得差点掀了天?
都说宜宾城底下,压着一条龙。这话,老一辈的宜宾人,哪个没听过?
这龙的龙头,就被城中心那座大观楼死死镇着。你还别说,那楼就戳在翠屏区的西街口,几百年风雨,动都没动过。
这楼的来头可不小,明朝那会儿就有了,当时不叫大观楼,叫谯楼,是用来瞭望守城的。三层飞檐,28米高,站在顶上,金沙江、岷江、长江三江汇流的壮阔景象,一览无余,看得人心里都敞亮。
可惜啊,好景不长。明末那位“大西王”张献忠入川,那可真是神挡杀神,佛挡杀佛,一把火烧过来,雄伟的谯楼也跟着遭了殃,最后就剩下孤零零一个台基。张献忠在四川干的那些事,史书上写的是“屠蜀”,几乎把天府之国变成了无人区,一座楼的存亡,在当时算不得什么大事。
一直等到清朝乾隆爷当家,天下太平了,这楼才被重新盖起来。因为登楼能望见远方奇景,视野开阔,所以改名叫“大观楼”,取“登楼观大千”的意思。楼上挂着那块“西南半壁”的匾额,是清代一位叫邓时敏的大学者写的。他可是宜宾本地人,当过大官,见过世面,能让他说出“西南之最”的评价,足见大观楼在他心里的分量。这四个字,也把宜宾作为川南门户、通往云贵的战略地位,给点透了。
除了镇龙头,老百姓的故事里还有更多门道。说光镇住龙头不管用,还得在小鼓楼那儿镇住龙尾,东街上再修九道牌坊,像九把大锁,把龙身牢牢锁在地下,这样宜宾城才能安安稳稳。
这些传说,你说是真是假?谁也说不清。可就是这些真真假假的故事,掺和在一起,才让大观楼不单单是一栋建筑,成了宜宾人心里头的一个念想,一个根。
你顺着楼底下那拱形的石头通道穿过去,一下子就扎进了宜宾最活色生香的人间烟火里。
东街夜市的霓虹灯牌,跟西街老字号的古朴招牌,光影交错。旁边的叙府商城,那亮晃晃的玻璃幕墙,正好把大观楼古老的飞檐斗拱给映了进去,一新一旧,一动一静,这画面,有意思。
清晨,“康大口蘑面庄”的门一开,那股子鲜香味儿能飘半条街。赶着上班的人,端着一碗热腾腾的燃面,边走边吸溜,步子快得像要飞起来。
到了中午,中山街的茶馆里就坐满了人。老头儿们一人一杯盖碗茶,眯着眼睛,听评书先生用一口地道的宜宾方言,讲着“宜宾王”的江湖往事,时不时发出一阵哄笑。
太阳一落山,东街的小吃摊就活了过来。烤豆腐的焦香,混着隔壁服装店放的流行音乐,那味道,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。
这块地方,是老城区的核心,人气旺得很。银龙广场、天池花园这些小区都围在旁边,买东西也方便,走几步就是莱茵春天,远一点还有万达广场。
交通更是四通八达,楼底下就是一个公交枢纽。16路能把你从翠屏天桥拉到轻工博览城,26路直通义乌小商品城,27路开往天立学校,七八条公交线路在这里交汇,去哪儿都抬脚就到。
可就是这么个地方,前些年为了修一条智轨延长线,吵翻了天。
这事儿的核心,就绕着两个地方打转:一个是银龙广场,另一个是义乌小商品城。
先说银龙广场,它在滨江路和沿江路的交叉口,位置绝佳。早些年被吹得天花乱坠,号称要打造成宜宾的“地王”商业体。结果呢?开发商欠了一屁股债跑了,项目烂尾,好端端的广场上长满了荒草,周围的商铺也破败不堪,跟个鬼城似的。
智轨在这里设了个站,可一天到晚也没几个人上下车。周围的路又窄,住户也不多,就算有25路、26路公交车经过,还是冷冷清清,看着都让人心里发凉。
再看另一头,义乌小商品城。那可完全是两个世界,一天的人流量能上万,批发零售,人声鼎沸,26路公交车直接开到大门口,永远都是一派繁忙景象。
按理说,智轨站设在义乌小商品城门口,才是皆大欢喜。可交通部门有自己的说法,他们说,义乌门口那条建设路,宽度不到15米,太窄了。而且,它离已经建好的银龙广场站,直线距离才800米,按照智轨站点之间至少相隔1公里的标准,不合规矩。再加上周围商铺民房密密麻麻,根本挤不出给智轨列车留的安全距离。
你说气不气人?一个没人去的地方,占着个站;一个挤破头的地方,却死活不给设站。
这事儿一拖再拖,直到2025年7月20号,智轨T2线延长线总算是通到了大观楼。就这么短短的1.34公里,把老城区这些珍珠似的地标给串了起来。
你别看路不长,里面的学问可不少。从文星街到西街那段路,确实窄,怎么办?人家就用了那种虚实结合的标线,在地面上画出轨道范围,让智轨列车和私家车能“共享”车道,和平共处。
为了提高效率,还用上了大数据分析。把发车间隔从原来的20分钟,压缩到15分钟,早晚高峰期,更是10分钟就来一班车。
那为啥非要死守着银龙广场那个“鬼站”呢?
官方的解释是,那个位置,是连接滨江路和翠柏大道的关键节点,能有效分流金沙江北岸高峰期的车流。你还别说,智轨通了之后,那一片路段的日均车流量真的少了18%,通行效率高了23%。
至于附近居民觉得不方便,公交公司也想了办法,专门开了几条接驳小巴,在智轨站和各个小区之间来回跑,送到你家门口。
说白了,这场争论,就是老百姓的“便利”和城市规划的“规矩”之间的一场博弈。好在最后, planners and engineers 动了脑筋,没有一刀切,而是用更精细的管理手段,把问题给解决了。智轨当骨架,公交车当毛细血管,一张更立体的交通网,就这么织了起来。
回头再看看那座大观楼,它静静地立在那儿,看着脚下的人来人往,车流不息。从明朝的烽火,到清朝的繁华,再到今天的智轨穿行,它什么没见过?一座城市的发展,总免不了磕磕碰碰,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。大观楼就像个不说话的老人,看着孩子们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闹,又看着他们想出各种聪明的法子把日子过得更好。这或许,就是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脉搏吧。
上阳网-杠杆配资公司-股票配资知识网推荐-在线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