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来源:南湖晚报)
转自:南湖晚报
N晚报记者 韩瑜超 通讯员 李丹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
“我认为没有解不开的疙瘩,如果有,我就会努力解开它。”卫云甫总爱用这句话作开场。前两天,记者走进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南祥社区,一间挂着“卫云甫调解工作室”的房间,不断有人进进出出。推开门,一对年轻夫妻板着脸坐在桌子两端,老卫在苦口婆心地劝解。
工作室墙上的锦旗层层叠叠——“调解有方,为民解忧”“百姓贴心人”……当地的老百姓常把“有事找老卫”“就没有老卫搞不定的”挂嘴边。他的故事,就像是一部生动的基层调解“活教材”,在社区这片天地里,巧解“千千结”,温暖了无数人的心。
“行走的百科书”
在大桥镇提起“老娘舅”卫云甫,居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,从劳动仲裁一线到社区调解工作室,从化解邻里口角到破解企业劳资纠纷,这位72岁的老党员用三十余载的专业与热忱守护群众利益。
南祥社区是由周边12个行政村拆迁而来的居民以及部分新居民家庭组成的新社区,具有拆迁户多、老年人多、新居民多的“三多”特点,而拆迁后,老邻居之间联系少了,感情淡了,新邻居之间矛盾纠纷时有发生,存在着本地拆迁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低、新居民家庭与社区融入度不高的“两难”困境,增加了相关工作的难度。
社区急需一位人熟、地熟、事熟,同时又知法、懂法,且在群众中具有良好声望的人参与社区调解工作。2024年,社区经过研究讨论想成立调解工作室,社区“老娘舅”卫云甫毛遂自荐,要当社区调解工作室的“主理人”。
2013年,退休后的卫云甫就义务为居民提供矛盾调解和法律咨询。“百姓随时问,我随时答!”卫云甫的公文包里永远装着政策汇编和调解案例,甚至汽车后备箱也备着一箱工具书。面对群众的各类纠纷,对于企业社会劳动保障、五险一金、劳资纠纷等疑问,他都能精准说出政策条款的出台年月,被乡亲们称为“行走的百科书”。
零失败的“万能钥匙”
37年调解生涯,3万人次法律政策咨询,1万余起零失败案例……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卫云甫总结的“四懂”工作法:懂法律、懂流程、懂政策、懂沟通。
去年,有一场调解令卫云甫记忆犹新。某建材公司的68名员工,因补偿金事宜与用人单位陷入僵局。一边是员工们攥着皱巴巴的劳动合同,情绪激动;另一边是用人单位认定员工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存在过错,寸步不让,双方剑拔弩张。
卫云甫深入了解事件全貌后,连续5天驻守调解现场,与员工代表、企业负责人逐一深入沟通,耐心解读政策法规。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,密密麻麻记录着双方诉求。当员工对补偿金计算方式提出质疑时,他掏出计算器,逐一对社保基数、工龄折算等进行细致拆解,并指出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存在的问题。
在他的努力下僵局终被打破,员工开始理性看待诉求,愿意与企业协商并作出让步。经卫云甫调解,职工自愿让出10%补偿金,双方最终协商决定以517.486万元作一次性补偿了结,既保障了员工权益,也为企业减轻了资金压力。随着双方代表在和解协议上郑重签字,这场调解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。签下协议时,双方代表紧握他的手:“没有‘老娘舅’,这事根本解不开!”
在他的工作室,多年来调解的案例都归档齐整,纸上详细记录着每起纠纷的来龙去脉。泛黄的纸张诉说着无数个反复沟通的日夜,每一本案卷都凝结着他抽丝剥茧的智慧,更见证着这位老党员三十余载如一日,用专业与热忱守护群众利益的赤诚初心。
从心出发解开群众“疙瘩”
作为大桥镇久久红机关退休党支部副书记、南祥社区的老娘舅,卫云甫既是“将”,也是“兵”。
在乡亲们的眼中,老卫懂社情、经验足、知民意,注重情理法并用,坚持现场化解矛盾,能聆听群众诉求和意愿,并提供家门口的调解服务,哪里有矛盾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。“基层矛盾错综复杂,调处矛盾纠纷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,公平公正地分析案件,耐心疏导其情绪,研判分析矛盾焦点,制定针对性调解方案,释法、明理、讲情相结合,引导当事人消除心理症结,才能做好人民调解工作。”卫云甫掰着手指总结道。
在他的带动下,党员和志愿者们也都纷纷加入进来,组成调解队伍,他们有的担任法规政策“宣传员”、有的担任社情民意“联络员”、有的担任矛盾纠纷“调解员”……共同参与矛盾调解、社会治理等工作,重点解决好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,让群众“琐事不出楼,小事不出小区,大事不出社区”,做到矛盾纠纷不上交、就地进行化解,筑牢了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。前些年,卫云甫还与大桥镇久久红党支部的老党员们组建了“情满天香”志愿服务队,将服务范围拓展至矛盾调解、平安巡防、关心下一代等领域。卫云甫把群众的“疙瘩事”当成了自家事,用三十余载的耐心和真心,换来最实在的信任,也暖了社区的每个角落。
上阳网-杠杆配资公司-股票配资知识网推荐-在线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